李慧芬:全球出现滞胀 港股将下试18800
美国5月初加息50基点后,英伦银行亦加息25基点,将指标利率调升至到1厘,是2009年以来最高水平,并且是连续4次加息。
英伦银行指俄罗斯同乌克兰战局,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令世界及英国经济面对实质性恶化,预料英国经济今年第4季将会萎缩近1%。同时将明年英国经济预测由之前估计的增长1.25%大幅下调至萎缩0.25%。央行并调升通胀预测,预料今年第4季通胀率升至10%以上才见顶。
芬兰中央银行总裁雷恩表示,欧洲央行(ECB)最快在7月升息。法新社报导,欧洲央行过去几年一直将利率维持在最低水准,以支撑疲软的欧洲经济。欧洲今年工薪增长在1.5%和2.5%之间。
如果ECB真的加息,这将是欧洲央行10年来首次升息。俄乌战事一日未解决,欧洲经济将受到严重伤害。
此外,澳洲央行最新大幅上调通胀预期,并警告核心通胀率至年底或见4.6%,超出2%至3%的目标区间,表明要进一步加息遏通胀。
美国开始加息周期,加上地缘政治风险,资金持续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好多外资正沽售股票及货币。
近日港元汇价曾低见7.8496兑1美元,距离7.85的弱方兑换保证,相差不足5点子。
美国踏入加息周期,环球汇率波动,美元持续强势,兑一篮子货币昨日见约20年高位,港元则相对进一步转弱,其实资金持续外流的情况早于1年前已经开始,因应美国联储局加快「收水」,本港资金外流速度亦随之而加快。过去1年的时间,已经有430亿美元的资金流走了,联储局今年已经加息75点子,当投资10年美债,很容易有3厘息。
但大家又无需太胆心,因为美元及港元挂鈎,所以毋须过分忧虑港汇的短期弱势,继续持有港元资产。
人民币兑美元汇价近期跌势严峻,离岸人民币(CNH) 已经跌至6.76,创逾1年半新低。
市场对美联储更激进加息的预期升温,加上中国贸易数据承压,市场继续担心疫情封控对经济衝击,也加重人民币贬值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或会在需要时候採取进一步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可能的措施包括口头干预、大行卖出美元、连续让人民币中间价强于市场预期等。
受新冠疫情影响,包括上海在内,多地「封城」,中国4月以美元计价,出口按年增速放缓至3.9%,创近两年低位。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以美元计价4月出口按年增长3.9%,为2020年6月以来最低,上月为增长14.7%。
预计5月出口依然疲弱,因供应链中断导致製造业者被迫减产甚或停产。进口数据也是信号,许多企业需要进口零部件,或也受到衝击,目前复工复产仍较缓慢。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出口订单多可能会转移到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因为东南亚已由修复期过渡至生产扩张期,对中国出口供给形成一定程度替代。
英伦银行指俄罗斯同乌克兰战局,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令世界及英国经济面对实质性恶化,预料英国经济今年第4季将会萎缩近1%。同时将明年英国经济预测由之前估计的增长1.25%大幅下调至萎缩0.25%。央行并调升通胀预测,预料今年第4季通胀率升至10%以上才见顶。
芬兰中央银行总裁雷恩表示,欧洲央行(ECB)最快在7月升息。法新社报导,欧洲央行过去几年一直将利率维持在最低水准,以支撑疲软的欧洲经济。欧洲今年工薪增长在1.5%和2.5%之间。
如果ECB真的加息,这将是欧洲央行10年来首次升息。俄乌战事一日未解决,欧洲经济将受到严重伤害。
此外,澳洲央行最新大幅上调通胀预期,并警告核心通胀率至年底或见4.6%,超出2%至3%的目标区间,表明要进一步加息遏通胀。
美国开始加息周期,加上地缘政治风险,资金持续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好多外资正沽售股票及货币。
近日港元汇价曾低见7.8496兑1美元,距离7.85的弱方兑换保证,相差不足5点子。
美国踏入加息周期,环球汇率波动,美元持续强势,兑一篮子货币昨日见约20年高位,港元则相对进一步转弱,其实资金持续外流的情况早于1年前已经开始,因应美国联储局加快「收水」,本港资金外流速度亦随之而加快。过去1年的时间,已经有430亿美元的资金流走了,联储局今年已经加息75点子,当投资10年美债,很容易有3厘息。
但大家又无需太胆心,因为美元及港元挂鈎,所以毋须过分忧虑港汇的短期弱势,继续持有港元资产。
人民币兑美元汇价近期跌势严峻,离岸人民币(CNH) 已经跌至6.76,创逾1年半新低。
市场对美联储更激进加息的预期升温,加上中国贸易数据承压,市场继续担心疫情封控对经济衝击,也加重人民币贬值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或会在需要时候採取进一步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可能的措施包括口头干预、大行卖出美元、连续让人民币中间价强于市场预期等。
受新冠疫情影响,包括上海在内,多地「封城」,中国4月以美元计价,出口按年增速放缓至3.9%,创近两年低位。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以美元计价4月出口按年增长3.9%,为2020年6月以来最低,上月为增长14.7%。
预计5月出口依然疲弱,因供应链中断导致製造业者被迫减产甚或停产。进口数据也是信号,许多企业需要进口零部件,或也受到衝击,目前复工复产仍较缓慢。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出口订单多可能会转移到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因为东南亚已由修复期过渡至生产扩张期,对中国出口供给形成一定程度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