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人:储能电池产业增长强劲可期
在中国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明确指引下,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产业将有望保持强劲的发展。除了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外,新型的储能装备亦将成为市场的投资热点。在产业链中,上游的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及节能空调的电机装备原材料供应商金力永磁(6680)已于近期发力追落后,基于其上半年盈喜(净利润预期同比增长100%-130%)及具保障的行业增长性,料短期内在股价稍作整固横行后仍有巨大的上升动力,值得加倍留意。
事实上,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内地计划于2060年达到「碳中和」,并于2030年前「碳达峰」,自此「双碳目标」成为最受政策支持及关注的时代主题。内地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总排放的四分之一,若想达成「双碳目标」,「新能源」会是其主力军。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惟实际上,风、光发电波动大难以并网,导致大量弃风弃光;而充电桩大增又会导致电网不堪负荷;且随着峰谷电费价差不断扩大,用电大户也面临「拉闸限电」的问题。
故此,「储能」便成为解决这些新能源痛点的关键技术。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内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吉瓦(GW)以上,实现至少10倍的增长。
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发布《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储能电站的通知》,要求新能源电站装机要配套建设15至20%储能电站,从而催生出万亿储能市场产业风口。去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及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到2025年,预计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可达1.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0%,到2030年达8.2万亿元。
今年4月初,2022(第一届)高端磁性新材料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代表在会上指出,「电动中国-全电社会」正成为低碳社会发展的趋势,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战略,亟需发展灵活智能可控的清洁能源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目前,国内有关部门正在对新材料短板进行梳理,同时已准备启动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
中国工程院专家强调,「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构建顺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离不开先进能源材料的强有力支撑,但目前在一些能源、关键核心材料与装备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技术差距,亟待通过国家层面的平台布局,集聚全国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突破关键材料研发及其部件制备技术。
如今人类社会正处于第三次能源革命,全电社会正成为低碳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未来可以通过电网将各种电源所发的电力输送到用电负荷中心,将电力作为主要能源载体,并尽可能地应用于家电、基础设施、交通工具等所有能源消费末端,使所有行业实现全面电动化、联网化、智能化,最终实现全电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大量使用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能,发展高效再生能源电池和低成本大规模储能电池,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高性能动力电池和高效率永磁电机,在电能的清洁获取、电能的规模储存、电能的高效利用等三个方向进行能源材料的重点研究布局。
其中,磁性材料将在未来的能源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材料中,稀土永磁材料占63.4%,通过应用于制造业的永磁电机和变频家电中,替代传统电机和家电的60%,每年可节约电量2,500多亿度电,减少3.5亿吨碳排放,进一步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中国将在2025年实现稀土永磁电机、大尺寸碳化硅单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新型再生能源电池、热电材料、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使国内相关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还有望在2030年建成世界级电池、电机、电控研发平台,实现新型再生能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稀土永磁电机、碳化硅高功率器件的大规模应用,最终推动「电动中国」理念的达成。
据了解,在储能备方面,广汽集团(2238)早已开发出相应的新型储能装备,以满足其自主研发的电动车产业发展,尤其值得注意。

事实上,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宣布,内地计划于2060年达到「碳中和」,并于2030年前「碳达峰」,自此「双碳目标」成为最受政策支持及关注的时代主题。内地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总排放的四分之一,若想达成「双碳目标」,「新能源」会是其主力军。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惟实际上,风、光发电波动大难以并网,导致大量弃风弃光;而充电桩大增又会导致电网不堪负荷;且随着峰谷电费价差不断扩大,用电大户也面临「拉闸限电」的问题。
故此,「储能」便成为解决这些新能源痛点的关键技术。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内地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0吉瓦(GW)以上,实现至少10倍的增长。
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发布《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储能电站的通知》,要求新能源电站装机要配套建设15至20%储能电站,从而催生出万亿储能市场产业风口。去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及加快推进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促进储能产业发展。到2025年,预计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可达1.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0%,到2030年达8.2万亿元。
今年4月初,2022(第一届)高端磁性新材料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代表在会上指出,「电动中国-全电社会」正成为低碳社会发展的趋势,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战略,亟需发展灵活智能可控的清洁能源技术及其关键材料。目前,国内有关部门正在对新材料短板进行梳理,同时已准备启动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
中国工程院专家强调,「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构建顺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在要求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离不开先进能源材料的强有力支撑,但目前在一些能源、关键核心材料与装备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技术差距,亟待通过国家层面的平台布局,集聚全国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突破关键材料研发及其部件制备技术。
如今人类社会正处于第三次能源革命,全电社会正成为低碳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未来可以通过电网将各种电源所发的电力输送到用电负荷中心,将电力作为主要能源载体,并尽可能地应用于家电、基础设施、交通工具等所有能源消费末端,使所有行业实现全面电动化、联网化、智能化,最终实现全电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大量使用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能,发展高效再生能源电池和低成本大规模储能电池,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高性能动力电池和高效率永磁电机,在电能的清洁获取、电能的规模储存、电能的高效利用等三个方向进行能源材料的重点研究布局。
其中,磁性材料将在未来的能源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材料中,稀土永磁材料占63.4%,通过应用于制造业的永磁电机和变频家电中,替代传统电机和家电的60%,每年可节约电量2,500多亿度电,减少3.5亿吨碳排放,进一步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中国将在2025年实现稀土永磁电机、大尺寸碳化硅单晶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新型再生能源电池、热电材料、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使国内相关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还有望在2030年建成世界级电池、电机、电控研发平台,实现新型再生能源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稀土永磁电机、碳化硅高功率器件的大规模应用,最终推动「电动中国」理念的达成。
据了解,在储能备方面,广汽集团(2238)早已开发出相应的新型储能装备,以满足其自主研发的电动车产业发展,尤其值得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