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频道>>产经天地>>  正文

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行业专题:渗透率不断提升,汽车智能化产业将迈入大规模量产时代

2023-01-03 13:45:41 来源:中金在线香港特约 作者:第一上海

分享:
  智能驾驶渗透率不断提高

  2021年我国乘用车市场销量为2148万辆,其中L2级别汽车销量为365.6万辆,渗透率为18%。L1/L2在汽车中的装配已经得到大范围的普及,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研发处于攻坚克难阶段,预计2030年将近9成的汽车将搭载智能驾驶系统。

  法规体系持续完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

  国家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分别从智能汽车技术、智慧道路技术和车路协同技术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完善法律法规。2022年4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要求提升自动驾驶车辆运行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探索形成自动驾驶技术规模化应用方案。2022年11月工信部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准入试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指导要求,进一步推进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程。2022年6月,深圳市发布了《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等级、上路行驶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开放了L3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准入和登记,并对交通违法和责任认定做了具体要求。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过渡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向域集中电子电气架构转变,域控制器(DCU)通过集成多个 ECU 减少车辆线束,有利于降低整车成本和软件开发难度,缩短整车集成验证周期。由于采用了同一计算平台和网络通信架构,后期整车厂可以更好地通过 OTA 升级持续地改进车辆功能,为汽车添加更多车联网、ADAS 相关应用,提升用户粘性。且这种开发模式还有助于减少供应商数量,方便整车厂选取高性价比供应商以及进行供应链管理。

  三条技术路径和三大芯片研发阵营

  从技术和成本在车侧和路侧的分配出发,未来智能驾驶的发展演化出三条技术路线,分别是以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为代表的“谷歌派”单车智能路线,以视觉感知和影子模式为代表的“特斯拉派”单车智能路线,以及在网联化方面率先发力与突破的车路协同路线。自动驾驶芯片方面当前主要有三个阵营:一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全自研阵营,特斯拉通过自研车端推理芯片FSD及服务器端训练芯片D1,最大化自身的算法优势,以汽车销售规模摊薄芯片研发成本。二是以英特尔为代表的整体解决方案阵营,为客户提供从芯片到算法的全套解决方案,可以快速为主机厂提供智能化的能力。三是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开放生态阵营,通过多种销售模式,既可以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也允许上层算法及外围设备的自主开发。

  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智能传感器获取车辆外界的信息,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汽车智能化高度依懒于高灵敏传感器的应用,作为辅助驾驶控制功能的重要信息入口,车载摄像头逐渐变为汽车上的一个标配器件,成为了智能汽车的眼睛。从渗透率来看,后视摄像头渗透率达到了50%,内置摄像头渗透率较低,只有8%,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62亿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37亿元,CAGR高达15%。自动驾驶感知层的需求拉动毫米波雷达市场发展。传统的毫米波雷达逐渐向4D演化,增加了高度维度的测量,具有高分辩率点云、AI目标识别和辅助高精定位的特点,为自动驾驶车辆的感知提供强大助力在技术成熟、高等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出现、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提升以及政府支持的影响下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高速增长,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300亿,复合增长率将达20%以上。

  激光雷达是大多数车企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的优先选择,激光雷达厂商与造车新势力深度捆绑,我国车载激光雷达将会有广阔的前景空间。2021年激光雷达开始量产,多数车企在不同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并相继上市,包括上汽、未来、小鹏等国内传统车企以及奔驰、本田、宝马等国际知名企业。这将加速激光雷达产品规模量产过程,或带来激光雷达出货量井喷。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需要大量传感器的配合,近年发布的新能源车搭载的传感器数量激增,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对各类传感器的需求。

  投资策略

  我们认为智能驾驶技术路径仍不清晰,但随着各个技术路线的发展,智能驾驶渗透率不断提高,市场对智能驾驶芯片和传感器的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增长趋势不改。芯片研发产业链和传感器生产企业会率先受益,建议关注纯视觉方案研发公司特斯拉(TSLA)、智能驾驶芯片研发厂商英伟达(NVDA)、与地平线进行征程5合作研发的英恒科技(1760)

  智能座舱演进加速

  智能座舱的优化一直是新车产品宣传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智能座舱系统是思成人员与汽车进行交互的界面,逐渐成为体现汽车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座舱配置的全面升级带动单车价值量大幅提高,智能座舱单车价值量有望达到传统座舱的3至5倍。近年来智能座舱演进加速,提升了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娱乐性。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届时,国内的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600亿元。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当前的23%上升到37%左右,是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

  车载显示市场规模增加,增速稳定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将伴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得到新的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套。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加速多功能中控屏替代传统仪表盘,屏幕和仪表盘尺寸更大,提升产品附加值。近年来车载显示市场规模增加,增速稳定,曾经小众的车载显示面板已悄然成为继手机、平板之后第三大的中小尺寸面板市场。

  车载 HUD 经历三代升级,成像质量不断优化,信息量持续增加,科技感大幅增强。目前市场上 W-HUD 为主流,AR-HUD 加速落地量产。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1 年度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新车前装标配搭载HUD上险量达到116.72万辆,同比增长超 50%,前装标配搭载率为 5.72%,品牌车型选装 HUD上险量为131.13万辆。标配 W-HUD 或 AR-HUD搭载量为109.45 万辆,同比增长 57.96%。预计未来AR-HUD将成为市场主流。

  智能座舱芯片竞争加剧

  智能座舱芯片领域新晋玩家较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目前智能座舱芯片主要有传统电子和消费电子两类厂商。传统电子厂商主要为恩智浦、瑞萨、德州仪器和意法半导体;消费电子厂商主要为高通、英特尔、AMD、英伟达、三星、华为、联发科等。我们认为,具备消费电子市场基础及通信技术的消费电子厂商将最终在智能座舱领域胜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为40万套,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将达到1300万套,CAGR达到79%。同时,智能座舱的普及也将改变传统主机厂的盈利模式,如奔驰已经开始通过订阅制为车主提供服务。

  目前高通芯片出货占据领导地位,达到80%市场占有率,使用高通方案的网联汽车数量已经达到2亿辆,与25家以上的车企达成合作。高通第三代智能座舱芯片SA8155出货价超过250美元,并于近日发布第四代芯片SA8295。2021财年,高通汽车业务营收为9.7亿美元,占高通总营收不到4%,但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越手机业务。高通预计,10年之后汽车业务年营收将达到80亿美元。

  投资策略

  相比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的发展速度更快,伴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未来智能座舱产品放量明显,可重点关注车载面板龙头京东方精电(0710)、整合汽车电子架构的企业英恒科技(1760)、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放量的德赛西威(002920)。

为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沪深港通十大成交股

沪股通港股通(全)深股通

序号 简称 买入量 卖出量 成交额
序号 简称 买入量 卖出量 成交额
序号 简称 买入量 卖出量 成交额

热门文章